你可能已经在纽约的SoHo街口见过这一幕:工作日的午后,68 Prince Street 门前不断有人推门而入,几分钟后拎着一双轻盈的平底鞋出来;拐个弯到百老汇大道,515 Broadway 的三层门店里,模特与装置艺术之间穿梭的人群从未断过。很少有人意识到,这些店面背后,是一批从亚马逊、独立站和社媒走出来的中国跨境品牌。它们不再满足于屏幕里的“秒杀”和“热销榜”,而是把店,开到了老外家门口。

一、为什么要“走到街角”——流量转化与品牌深水区
传统线上投放的获客成本连年走高,单靠广告拉新越来越难以维持可持续的利润率。与其在信息流里“拼刺刀”,不如把体验做厚、把触点做深——这正是实体门店的价值:一方面提升转化与复购(触、穿、试、聊带来更少的犹豫成本),另一方面把“功能优势”转成“生活方式叙事”,沉淀品牌资产。美国本土DTC 的先行者已经证明了这条路:Warby Parker 虽起家于线上,但如今约三分之二营收来自线下门店,并继续密集开店与入驻大型零售渠道(如与 Target 的店中店合作),其 2025 年三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约15%。对跨境卖家而言,这些是真金白银的参照系。

二、谁已经“下楼见客”——中国品牌的海外线下样本
VIVAIA(女鞋)
2025 年 4 月,VIVAIA 在纽约 SoHo 开出美国首店,地址正是 68 Prince Street。品牌官方与行业媒体均确认了这一选址与进度:此前已与 Nordstrom、Dillard’s、Von Maur 等建立批发合作,并在纽约、洛杉矶做过快闪测试——典型的“批发/快闪→自营首店”路径。

URBAN REVIVO(UR,快时尚)
2025 年 2 月 28 日在 515 Broadway 落地其美国旗舰店,面积约 30,000 平方英尺。SoHo 地产与行业媒体的报道显示,这是其海外最大单店之一,标志着“亚洲—欧美”双向扩张进入实体深水区。

HALARA(运动休闲)
以 TikTok/Instagram 出圈的运动休闲品牌,2024 年在曼哈顿 470 Broadway 开出 3,500 平方英尺的限时快闪;品牌与时尚媒体称其为“系列测试门店”的第一站,后续关注德州、加州、佛州及欧洲、日本、韩国等地。对于“社媒爆款→线下验证→网络化扩张”的DTC路径,这是清晰的路线图。

Dream Pairs(鞋履)
面向家庭场景与户外需求的中国品牌,2025 年 8 月在纽约长岛 Smith Haven Mall 开出门店,进一步把“价优+全家适配”的选品逻辑搬到线下。

Popilush(塑身/女装)
2025 年 8 月 2 日在拉斯维加斯 North Premium Outlets 开出 3,000 平方英尺的首家线下门店,官方新闻稿与当地媒体均有披露。以“塑身+成衣一体化”的差异化定位切入线下,是小众赛道品牌可复制的样本。

VEVOR(MRO/工具)
以工业与DIY 工具闻名,2025 年夏在休斯顿 The Galleria 办快闪,把“重体验、强演示”做成卖点;品牌社媒披露了活动细节与互动形式。这类高客单、强触感品类,在北美做“演示型门店”天然占优。

Anker(3C/充电)
2025 年 9—11 月于纽约时代广场 220 W 42nd St 开设品牌快闪,社媒与UGC 视频显示“店中体验+新品演示+联名活动”打法,验证“高频刚需3C”的线下转化潜力。

这些案例呈现出一条共同曲线:批发/快闪验证→单店自营旗舰→多城网络化。先以低沉没成本测试人货场,再将确定性资源押注到“坪效与品牌传播兼顾”的核心点位。
三、开在哪里、怎么开——选址与模型的可复制方法论
1)城市与街区:用“客群画像”反推地址
- 目的地型商圈(SoHo、The Grove、Smith Haven Mall、Las Vegas Outlets):适合“视觉表达强、社媒渗透深”的品牌;自带旅游/周末客流,可把“爆款—打卡—转化”串成闭环。VIVAIA、UR、HALARA 的 NYC 布点,皆以 SoHo 为起点。
- 家庭与通勤型商圈(郊区大型 Mall、社区型 Plaza):更适合“家庭鞋服/家居/DIY”等高试用、高复购类目,如 Dream Pairs、Ekouaer/Arshiner、VEVOR。
2)门店模型:三种路径各有胜负手
- 自营旗舰店:形象强、可控性高,适合“品牌化曲线已经起势”的玩家(UR、VIVAIA)。缺点是前期 CAPEX/OPEX 压力大。
- 限时快闪/长期快闪:迅速测试产品结构与价格带,沉淀本地社群(HALARA、Anker、VEVOR)。适合复用“活动—UGC—复访”的内容链条。
- 百货/购物中心联营与批发:以 Nordstrom、Dillard’s、Von Maur 等为“跳板”,既能借流量又降运营复杂度,是中国品牌早期落地的“低风险第一步”(VIVAIA 已验证)。
3)选品与运营:把“线上爆款心法”翻译到线下
- SKU 金字塔:10% 门脸款(视觉/故事担当)+ 60% 走量款(尺码/色号齐)+ 30% 利润款(配件/加购/套装)。
- 试穿动线:鞋服/塑身类必须“从试衣间开始设计内容位”,把打卡点、镜面与课程/活动区一体化(Our Place、HALARA 的“社群厨房/运动社群”思路可借镜)。
- 库存与补货:将本土仓与店仓打通,以“周”为补货节奏;对热销尺码设置“店内发货到家”,减少门店缺码流失。
四、合规与风控:别让“好故事”输在细节
1)商标与在先权利
入场前先做全面检索与监测,避免遭遇“抢注反制”。(茶饮品牌在韩国的商标风波,是最广为人知的反例之一。)
2)消费者权益与退换货
北美与欧盟对退换政策的透明度要求高于国内常见做法。美国各州的“退货窗口期、价签一致性、促销说明”等均有执法案例,门店SOP务必标准化。
3)用当地合作方“借力”
从物业、安保、用工到消防、招牌审批,不同城市的流程差异极大。UR 的SoHo 项目即显示了“与街区组织、媒体与物业三方协同”的落地效率。
五、数据视角下的机会地图:三类中国品牌特别值得线下化
(A)“强触感”与“强演示”品类
工具、3C 外设、厨具、运动装备——越需要把玩/演示、越适合门店。VEVOR、Anker、Our Place 的做法证明:演示=内容=社媒素材,能把门店变成“内容工厂”。
(B)“高试穿”与“高复购”品类
鞋服、童装、家居服、塑身衣。Popilush 在 Vegas 的首店与 Ekouaer/Arshiner 在 American Dream 的联动,说明“试穿+社媒UGC+线上加购”能跑通闭环。
(C)“品牌叙事驱动”的生活方式类
可持续女鞋、快时尚、旅行箱包等,以场景化空间讲故事,把线上“种草语境”搬到线下(VIVAIA、UR、Away 的方法可参考)。
六、寄语:把屏幕那端的“喜欢”,变成街角的“走进去”
这一轮“从线上走到线下”的中国品牌,不是换了一条赛道,而是补齐了品牌成长的“最后一公里”:让顾客摸得到、试得出、讲得响。当 VIVAIA 在 SoHo 的落地把“环保舒适”变成脚感,当 UR 用 30,000 平尺讲完“快时尚的空间叙事”,当 HALARA、VEVOR、Anker 用快闪把“内容—成交—复访”编上齿轮,跨境卖家完全可以据此搭建自己的路线图:先以快闪探索、再以旗舰定锚、最终用网络化门店把线上流量沉淀为线下资产。这样一来,萦绕在屏幕上的“关注”和“点赞”,就会在街角门面的灯光里,兑现为更稳定的现金流和更长久的品牌力。
——
注:文中事实及数据来源:
VIVAIA(纽约 SoHo 68 Prince St 门店;与 Nordstrom/Dillard’s/Von Maur 合作)与租约信息;URBAN REVIVO(SoHo 515 Broadway 旗舰、面积约 30,000 平方英尺)开业时间与位置;HALARA(470 Broadway、3,500 平方英尺快闪)规模与扩张意向;Dream Pairs(Smith Haven Mall 门店);Popilush(Las Vegas North Premium Outlets、3,000 平方英尺首店);Ekouaer/Arshiner(American Dream Mall 联合快闪);VEVOR(休斯顿 The Galleria 快闪);Anker(时代广场 220 W 42nd St 快闪);Warby Parker(线下营收占比与 2025Q3 数据;与 Target 合作)。(VIVAIA)
>>> 关注本站,每天分享跨境电商前沿资讯( Ctrl + D 收藏本站/收藏为书签 )














评论 ( 0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