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境关条
Ctrl + D 收藏本站
当前位置:首页 » 跨境头条

亚马逊澳洲站,被中国跨境卖家忽视的稳定蓝海

mogoec 2025-11-19 23

如果有一个站点,既几乎全品类对中国商品零关税,又有全球人均居住面积最大的消费者、对户外家居有着天然偏好,还能顺手帮你“卖到第二个国家”——你会不会认真看一眼?

这个站点,不在北美,也不在欧洲,而是在很多卖家印象中“人少、离得远”的澳大利亚。亚马逊澳洲站自 2017 年上线以来,正在悄悄从“边缘市场”变成跨境卖家新的利润池。

根据多家第三方机构的数据,2023 年起,亚马逊已经取代 eBay,成为澳大利亚访问量最高的综合电商平台之一,月均访问量超过 7,500 万次,在本地主流电商中流量领先。 另一组 Roy Morgan 的调查则显示,使用亚马逊购物的澳大利亚人已经接近 900 万,且仍在快速增长。 在这样一块“被低估”的市场上,安克、绿联、追觅、添可、户外储能品牌已经率先入场,悄悄搭好摊位。

对还在犹豫是否开澳洲站的跨境卖家来说,现在更像是一个“提前一年看剧本”的窗口期:不算拥挤,但规则已经成型,基础设施也足够成熟。


一、为什么是澳洲?流量、消费力和关税政策叠加的“组合拳”

很多卖家提起澳洲的第一反应是“人口少”。确实,澳大利亚常住人口只有 2,700 万左右,但如果换个角度看——在线渗透率和人均购买力——数字就完全变了。

  • 澳大利亚贸易署与多家支付机构披露的数据表明,2023 年约 80% 的澳洲家庭有线上购物行为,涉及 950 万个家庭,电商支出约 450 亿美元,占零售总额约 18%。
  • 研究机构预计,澳大利亚线上零售市场将从 2023 年约 422 亿美元增长到 2028 年的 641 亿美元,年均增速接近 9%。

换句话说,澳洲不是“不买”,而是“愿意在线买,且客单价不低”。

在平台维度,亚马逊的地位也在快速上升:

  • 2023 年起,亚马逊在访问量和用户偏好上超越 eBay,成为澳洲最受欢迎的综合电商平台之一,月均访问量约 7,520 万次,比 eBay 高出接近一半。
  • 最新的消费调查显示,在 Temu、Shein 等海外平台强势进入的同时,亚马逊在澳洲的用户规模仍然扩大到约 880 万,保持“高频+高客单”的主力渠道位置。

对跨境卖家更关键的一点是——中澳之间的关税成本几乎被清空

根据中国商务部和澳大利亚官方发布的中澳自由贸易协定(ChAFTA)实施情况,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起,澳大利亚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已实现 100% 关税取消,几乎所有中国产品可以以零关税进入澳大利亚市场。

在同时面对欧美加征关税、不确定性地缘摩擦的当下,这一政策意味着:

  • 价格带上,中国卖家在澳洲拥有较清晰的成本优势;
  • 对以体积大、单价中高的品类而言,关税的节省直接转换为利润空间,或更有竞争力的含税到手价;
  • 中澳贸易规则长期框架相对稳定,可作为“对冲市场”的一条腿。

再叠加澳洲站“新西兰出口计划”——在不额外支付新平台费的前提下,卖家只需支付基础 FBA 配送费用,就可以把澳洲仓的货同步卖到新西兰,实现“一套库存覆盖两国”。对于本就希望试水南半球市场的卖家来说,这相当于在同一套运营体系下,多开了一个小而稳定的增量池。


二、大件商品的“天赋场”:世界上房子最大的那群人,怎么消费?

很多卖家在看品类时,会下意识避免大件——运输成本高、破损风险大、退货麻烦。但在澳洲,这类产品的价值逻辑有点不一样。

先看一个客观事实:

  • 世界各国住房面积统计显示,澳大利亚平均每套住房面积约 214 平方米,在主流发达经济体中位居首位,明显高于美国和加拿大。

更大的房子带来的直接结果是:

  • 独栋别墅、带院子的联排住宅占比更高;
  • 室内外空间多,能够容纳更多的家具、电器和户外设备;
  • “家”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延伸,户外烧烤、后院聚会、泳池边休闲,都是很多家庭的日常。

对应到市场数据上:

  • 澳大利亚家具零售行业 2025 年市场规模约 126 亿澳元,保持温和增长。
  • 细分到户外庭院品类,相关“户外家具与配件”市场 2024 年估值已在数十亿澳元级别,预计未来十年仍将稳步扩大。

这意味着,诸如如下品类,在澳洲天然具备“更容易被接受”的客观基础:

  • 跑步机、健身器材、按摩椅等占地面积较大的健康类电器;
  • 床垫、沙发、可折叠/模块化家具、储物柜等大件家居;
  • 户外桌椅、遮阳棚、烧烤炉、庭院灯、花园收纳箱等户外生活场景商品;
  • 便携储能电源、户外电器、房车周边设备等“户外+露营”衍生产品。

过去几年,安克、绿联等品牌在澳洲站优先铺的是 3C 周边和储能设备;追觅、添可则通过清洁类和家电类产品切入;做户外电源、光伏场景的中国品牌,也在用澳洲站测试“高客单+专业场景”的组合。这背后其实都是同一个判断:澳洲消费者有空间、有场景,也有为“生活品质”付费的习惯。

亚马逊澳洲站在基础设施层面,正在主动为这类大件铺路。官方宣布的两座超大件运营中心,专门接收重量超过 23 公斤、最长边大于 116 厘米的商品,包含跑步机、床垫、小型家具等大体积货物,并通过 FBA 给出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配送费率,降低了卖家“跨境做大件”的心理门槛。

对跨境卖家来说,这里的机会不在于“把所有美国家具款一键搬过去”,而在于:利用自身供应链优势,围绕澳洲家庭真实的庭院、车库、家庭健身和储物需求,定向开发更适配当地房型与动线的产品。


三、新卖家红利期:不是“送钱”,而是帮你把试错期拉长

很多人对官方的“新卖家扶持政策”有本能的怀疑,担心门槛高、规则复杂。但在澳洲站,目前的几项政策特点比较直接——它不是要帮你“躺赢”,而是帮你撑过前 6–12 个月的爬坡期。

围绕“现金压力”和“冷启动流量”这两大痛点,平台设计的大致是这样一套组合:

  • 品牌卖家交易额返还:完成品牌备案后,一定时期内可获得约 5% 的销售额返还,上限在 7.5 万澳元左右,相当于为前期投入补贴了一个“利润缓冲带”。
  • 物流费用支持:对使用 FBA 的新卖家,提供数百澳元级别的入库或配送费抵扣,用来覆盖部分头程与仓储成本。
  • 广告券和流量导入:在开售后的前 90 天内开启广告投放,可以拿到最高 1,500 澳元的广告抵扣券,让卖家敢于在冷启动阶段拉高展示和点击。
  • FBA 配送费折扣:不论新老卖家,对某些低价商品和超大件,还有额外的 FBA 配送费减免,鼓励更多卖家使用官方履约。

如果把视角从“补贴金额有多大”切换到“试错窗口有多长”,就会发现这类政策的意义在于:为跨境卖家在一个相对陌生的新站点买来一段“有底气去试”的时间

特别是对那些已经在欧美站打磨出成熟爆品的卖家,澳洲站在运营侧的学习成本其实很有限——可以沿用既有的品牌资产与内容资产,把预算主要花在前期曝光和本地化调优上。


四、从“多开一个站点”,到“搭一条南半球产品线”:实操思路

从运营实践看,能把澳洲站做成“稳健利润池”的卖家,通常不会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“复制站点”,而是更像做一条“南半球产品线”——既共享供应链,又单独思考需求结构。

可以考虑从三个维度入手重构思路:

1. 不要只看类目,看“澳洲独有的生活切片”

澳洲和英美有很多共性,比如语言环境、消费习惯和平台规则,但在生活方式上又有很强的地域特色。

对选品来说,更有效的路径是:

  • 庭院生活切入:后院烧烤、户外聚会、泳池周边、花园种植,这些都是真实且高频的生活场景;
  • 空间利用切入:大户型并不代表没有收纳需求,车库、露台、阁楼、花园工具房,都需要做“空间分区”和“功能重组”;
  • 气候与材料切入:澳洲部分地区日照强烈、海风湿咸,对材质耐候性、防晒、防腐有更高要求,某些在欧美畅销的款式可能需要重新选材或加厚。

围绕这些生活切片去看供应链,很多原本在国内内销市场或工程项目中成熟的品类,是可以被再设计、再包装后放进澳洲站的。

2. 不要照搬美欧卖点,学会说“澳洲话”

在文案、图片和流量策略上,简单把美国站的内容一键翻译,往往会错失本地用户的共鸣点。

例如:

  • 广告关键词可以适当增加本地化表达,如 “alfresco dining”“backyard entertaining”“Aussie summer barbecue”等,和本地生活方式更贴近;
  • 图片上,适当展示本地化元素:澳洲典型房型、后院格局、海滨或内陆小镇的生活氛围,让用户一眼看到“这是在我家里可能发生的场景”;
  • 在尺寸、安装方式说明中,尽量使用公制单位、配合本地常见木结构/砖结构房屋的固定方式细节,减少售后纠纷。

这类微调不会增加太多工作量,却会显著提升点击率与转化率,在算法端反映为更好的“相关性与用户反馈”。

3. 把澳洲当“利润修复”与“模式试验场”

相比高度内卷、政策随时可能变化的欧美主战场,澳洲的优势恰恰在于:

  • 市场足够成熟,但竞争对手相对可控;
  • 关税与规则预期稳定,有利于做中长期规划;
  • 用户愿意为品质和服务付费,对有一定品牌认知、体验好的中国卖家相对友好。

这使得澳洲站天然适合作为两类功能:

  • 库存与利润“修复场”:通过反季节销售,把北半球淡季库存在南半球消化,同时保持全年现金流稳定;
  • 新模式试验场:比如大件直发、本地仓+跨境仓混合履约、订阅制补货等,可以先在规模可控的澳洲站试验,再复制到更大的市场。

寄语:南半球的增量,不只是“多一个站点”

近两年,关于澳洲零售的报道往往伴随“Temu、Shein 冲击本地商家”“线上平台洗牌”等关键词。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,一部分卖家本能地退缩,认为“澳洲太小、太卷,不值得投入”。

但如果把视角放长一点,会看到另一层现实:

  • 一边是人口不多但消费黏性强、线上渗透率高的成熟市场;
  • 一边是已经实现零关税、物流基础设施完善、亚马逊继续加码投入的跨境渠道;
  • 再叠加大户型住宅和户外生活方式带来的大件、家居、储能、园艺等结构性需求。

这几条线汇在一起,让亚马逊澳洲站更像是一块“被时间低估”的资产:在短期流量故事之外,它提供的是一种稳健的区域布局能力——既能为中国卖家分散地缘和政策风险,也能为供应链升级找到新的验证场。

对跨境卖家来说,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,可能不是“要不要上澳洲站”,而是:

在中澳零关税、户外生活盛行、亚马逊继续扩建仓网的今天,
你是否已经准备好,用一套真正理解澳洲家庭生活的产品和内容,
去接住这块来自南半球的长期增量?

当越来越多的安克、绿联们在澳洲站做的不只是“多开一个站点”,而是去搭建一整条围绕澳洲场景的产品线时,这个市场的“蓝海窗口”也会渐渐缩小。能否在窗口期内完成第一轮布局,很可能会决定你在未来全球盘子里,有没有一块来自南半球的“抗风险缓冲垫”。


 关注本站,每天分享跨境电商前沿资讯( Ctrl + D 收藏本站/收藏为书签 )

相关推荐

评论 ( 0 )

暂无内容,可通过【外观 - 小工具】添加

扫码关注

qrcode

联系我们

qrcode

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