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境关条
Ctrl + D 收藏本站
当前位置:首页 » 跨境头条

中美经贸关系再迎“缓冲期”:24%关税暂停一年

mogoec 2025-10-30 46

一、悬念的开场:一纸延缓,牵动万亿贸易的神经

就在全球贸易神经绷得最紧的时候,一纸延缓决定,意外成为了市场的“定心丸”。
10月30日,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确认:美国将继续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%关税,为期一年。

这是一个微妙的时刻。
一方面,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与选举周期的临近,使中美经贸关系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焦点;另一方面,这场暂停关税的决定,为中国外贸与跨境电商行业注入了少见的喘息空间。

在经历了近五年的摩擦与反摩擦之后,这一决定的背后,不仅是政治信号的释放,更是双方在经济现实面前的务实选择。


中美经贸团队通过吉隆坡磋商,达成的成果共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:

1、美方将取消针对中国商品(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)加征的10%所谓“芬太尼关税”,对中国商品(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)加征的24%对等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。中方将相应调整针对美方上述关税的反制措施。双方同意继续延长部分关税排除措施。

2、美方将暂停实施其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%穿透性规则一年。中方将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,并将研究细化具体方案。


3、美方将暂停实施其对华海事、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措施一年。美方暂实施相关措施后,中方也将相应暂停实施针对美方的反制措施一年。

此外,双方还就芬太尼禁毒合作、扩大农产品贸易、相关企业个案处理等问题达成共识。双方进一步确认了马德里经贸磋商成果,美方在投资等领域作出积极承诺,中方将与美方妥善解决TikTok相关问题。
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取得积极成果,充分证明双方秉持平等、尊重和互惠的精神,通过开展对话与合作,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经贸磋商成果来之不易,中方期待与美方共同做好落实工作,为中美经贸合作与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。

二、背景:从“加征”到“暂停”,一段数字写就的经贸拉锯

时间倒回到2018年。
当时,美国以“301调查”为依据,对约37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,平均税率高达25%。五年间,这些关税几乎覆盖了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半数商品。根据彼时美方贸易代表办公室(USTR)数据,这些加征措施使美国进口企业每年额外承担超过550亿美元成本。

然而,真正买单的并非只有企业。
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在2021—2023年间累计上涨13%,通胀压力显著。而据美联储圣路易斯分行研究报告,约60%的关税成本最终由美国终端消费者承担。

另一方面,中国出口结构也在调整。
根据海关总署数据,2024年前三季度,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4.8%,但对东盟、拉美和中东出口则分别增长18.6%、21.4%和24.9%。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“避税布局”的过程中,已逐渐实现供应链多元化。

在这种结构性变化下,美方的“暂停”并非单纯的外交姿态,而是现实的选择。


三、吉隆坡的信号:务实回调,而非彻底转向

此次在吉隆坡举行的中美经贸磋商,被外界视作釜山元首会晤的延续。
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官方通稿,双方达成的共识包括:

  • 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%对等关税一年
  • 取消10%的“芬太尼关税”,并同步延长部分关税排除措施;
  • 暂停实施出口管制“穿透性规则”与海事造船业调查措施一年
  • 同时,在芬太尼禁毒合作、农产品贸易与企业个案处理上达成阶段性成果。

这组协议的关键词是“暂停”与“延长”。它意味着——双方尚未解除分歧,但愿意在缓冲中求解。

在国际贸易的语境里,“暂停”往往比“取消”更具象征性。
它代表一种留白:为政治变数、产业调整与外交回旋留下空间。


四、现实利好:跨境卖家的“冬天松动”

对跨境电商卖家而言,这一政策的实质影响是立竿见影的。

2023年,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.38万亿元,其中出口额达1.83万亿元,同比增长19.6%。而美国是最大目的地市场,占比超过30%。这意味着,仅“关税暂停”一项,就能为中国卖家节约约300亿美元的潜在成本。

在深圳前海的一家出口贸易公司负责人李俊(化名)看来,这一消息的到来“堪称雪中送炭”。
“过去两年,海运成本、汇率波动和平台合规要求都在增加。每多一个百分点的关税,利润就要少几分。现在能暂缓一年,至少能让我们平稳过冬。”

同样的情绪在温州、宁波、泉州等地的制造集群中蔓延。
以服装、家居、3C电子为主的跨境产业带正在快速回暖。雨果跨境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,10月下旬以来,亚马逊和Temu平台上中国卖家备货量同比增长了27%,明显高于去年同期。

此外,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10月下旬回落至7.05左右,结合关税暂停的预期,有望进一步提升出口利润空间。


五、产业重构:政策缓和背后的供应链逻辑

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关税暂停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中美在供应链博弈中的又一次微调。

2024年以来,美国制造业PMI已连续六个月低于荣枯线(50%),表明制造业活动持续收缩。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,今年上半年,美国自华进口总额占比虽降至13.5%,但对墨西哥与越南的进口中,约40%产品为中资企业转移产能后的再出口

换句话说,即便贸易“表象”脱钩,产业“内核”仍在相互依存。

因此,这一“暂停”实际上是市场规律的修正:
关税壁垒并未削弱中国制造的竞争力,反而促使供应链更灵活地在全球配置。

华尔街日报在10月初的评论中指出,美国对中国加征的高关税“未能阻止中国制造业的扩张,反而推动其在墨西哥、越南等地的投资飙升”。这一趋势下,美国进口链条仍深度依赖中国产业体系。


六、寄语:从摩擦到磨合,理性回归的起点

如果说2018年到2022年的中美经贸关系是一场“脱钩试验”,那么2024年底的这次“暂停”,更像是一次理性回归的信号。

对跨境卖家而言,这一年也许仍充满不确定性——平台政策、国际汇率、地缘政治随时可能带来新变量。但至少,在这场全球供应链的博弈中,中国企业不再只是被动承受的一方。

暂停,不是终点,而是重新布局的起点。

在复杂的全球局势中,谁能把握这段缓冲期,谁就能在下一轮全球贸易重塑中占得先机。

历史的浪潮从不停止——但这一次,风向似乎正慢慢往“共赢”那边吹。

 关注本站,每天分享跨境电商前沿资讯( Ctrl + D 收藏本站/收藏为书签 )

相关推荐

评论 ( 0 )

暂无内容,可通过【外观 - 小工具】添加

扫码关注

qrcode

联系我们

qrcode

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