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境关条
Ctrl + D 收藏本站
当前位置:首页 » 用户思维

跨境电商进入“圈层时代”:不懂用户类型,再多流量也留不住

mogoec 2025-11-24 24

如果有一天,你把店铺后台所有买家的信息导出来,会发现一个很尴尬的事实:
同样是“18–34 岁、美国、女性、中产、爱网购”的标签,有人冲着低价来,只看折扣;有人专挑环保包装,评论里对塑料袋极其敏感;还有人半夜下单第二天早上就要用,物流晚几个小时就给你一星差评。

从 Excel 看,这些人是一类用户;从现实生意看,他们完全不是同一种人。

这就是今天跨境卖家最大的错觉之一:
还在用“年龄+国家+性别”的方法给用户分组,却指望用这套老地图,在一个年成交额将超过 3.3 万亿美元的跨境电商市场里抢占位置。


一、为什么“年龄+国家”这套人群包,在跨境里越来越不管用?

过去十几年,电商平台、广告系统、DMP 给我们的默认打法是:
先看基本人口属性(年龄、性别、城市等级、收入),再配合一点兴趣标签和设备信息,最后生成一个“目标人群包”。

这套方法确实在早期帮过很多卖家赚钱,但它有几个越来越明显的致命问题:

  1. 同一类人群标签,行为差异巨大
    • 一样是 30 岁、住在加州的白领,有人是极简环保主义者,只买能循环利用的产品;
    • 有人是“囤货型宝妈”,看重的是“多、便宜、送得快”;
    • 还有人是“兴趣玩家”,肯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支付溢价,对价格不敏感。
    他们在广告系统里可能是同一个“人群包”,但在你这家店铺里,是三套完全不同的运营逻辑。
  2. 消费者自己也在“跨圈层移动”
    Accenture 近年的研究里提出一个重要概念:企业需要从“传统客户画像”转向**“life-centric(生命场景中心)”视角**,因为真实的人会在不同场景里切换角色——一会儿是省钱党,一会儿是享乐派,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逻辑并不一致。
  3. 用户对个性化的容忍度越来越低
    麦肯锡的调研显示,71% 的消费者期望品牌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体验,76% 的消费者在体验不够“对味”时会感到沮丧
    换句话说:用一套粗糙的画像对所有人喊话,很容易被用户视为“无感”“吵闹”,甚至直接被拉黑。

对跨境卖家来说,更现实的问题是:
你不在现场。
你看不到用户怎么开箱,你听不到他们跟家人怎么评价你家产品,你无法像线下门店那样通过聊天、表情跟进他们的真实想法。
如果你还停留在“美国 25–34 岁女性”的颗粒度,你几乎注定要在广告费里交很多学费。


二、从高中食堂到跨境战场:真正有用的是“圈子”,不是标签

想象一下你自己的高中食堂:

所有人年龄相仿,住在同一个区域,家庭条件也差不多,甚至穿着同一所学校的校服——从人口统计的角度看,他们几乎是同一类人

但只要走进食堂,你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“圈子”:

  • 一桌是抱着 MacBook 讨论 Java、Python 的极客们;
  • 一桌是刚从球场回来,讨论昨晚 NBA 战况的体育生;
  • 一桌可能是乐队成员,在聊新买的吉他、下次演出的曲目;
  • 还有一桌人,可能在交换最近追的美剧、动漫、CP。

坐错桌子的后果,有时候比考试挂科还严重。

这些“圈子”,其实就是最原始的用户类型——
它们不是按年龄、性别、家庭收入划分,而是按:

  • 他们更喜欢什么
  • 他们讨厌什么

长大以后,这些圈子并没有真正消失,只是换了名字:
极客圈变成了“数码发烧友”“科技早期尝鲜者”;
球场少年变成了“运动生活派”“品牌球鞋爱好者”;
乐队成员可能是“内容创作者”“亚文化爱好者”。

在跨境电商世界里,你每天面对的也是这样一群群“圈子里的用户”,只是他们被屏幕和海关隔开了。


三、“用户类型 vs 用户细分”:到底差在哪?

1. 传统“用户细分”:更像是宏观地图

传统意义上的“用户细分”,通常是从市场规模和统计学角度出发,把整个市场切成几个大块,比如:

  • 18–24 岁、25–34 岁、35–44 岁
  • 一线城市 vs 非一线
  • 男性 vs 女性
  • 中高收入 vs 中低收入

这种方法的优势是:便于做市场预测与预算
你可以估算“这一块市场有多大”“能贡献多少 GMV”“哪个国家增速更快”。

但问题在于:
当你真的要设计详情页、选广告图、写文案、搭客服话术时,这些信息几乎帮不上忙


2. “用户类型”:是可以直接指导运营的“桌子”

用户类型更关心的是:

  • 这个人平时逛你的店,是“冲动型买家”还是“研究型买家”?
  • Ta 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来搜索产品(比如腰背痛要买支撑枕),还是在为自我认同买单(比如“我就是精致生活的人”)?
  • Ta 对什么内容“特别敏感”、对什么雷点“零容忍”?

如果你把用户类型想象成高中食堂的一张张桌子:

  • 一桌人是“价格敏感,但重度依赖评价”的用户;
  • 一桌人是“愿意为设计和品牌溢价”的用户;
  • 一桌人是“专业场景使用者”,更在乎参数和可靠性;
  • 一桌人是“社交媒体驱动型”,会把你的产品晒到 TikTok、Instagram。

用户类型的好处在于:它可以直接翻译成运营动作。

例如:

  • 面向“研究型买家”的详情页,需要更完整的参数对比、使用场景、FAQ;
  • 面向“价格敏感型”的买家,首屏必须让他们看到“价格优势+组合套餐”;
  • 面向“社交分享型”的用户,你要提前设计好“可晒”的包装、开箱体验与晒单激励。

四、在跨境场景下,怎么识别自己的“用户类型圈子”?

对于跨境卖家来说,识别用户类型需要结合三层信息来看:

1. 国家 / 区域层面:基础盘

不同市场的整体消费行为、支付习惯、物流期望,是你进行任何细分之前的“地基”。

例如:

  • IPC 的跨境电商消费者调研就发现,消费者选择跨境购物的主要动因包括:更好的价格、本地买不到的产品、更丰富的款式与品牌等。
  • 一些市场(如欧洲部分国家)对“环保、可持续”有更高敏感度,而其他市场则更看重折扣与配送速度。

这些宏观差异不会告诉你“谁是极客,谁是运动控”,但会帮你确定:
这个国家整体期待的“底线体验”是什么。

2. 心理 / 动机层面:真正决定“买不买”的变量

这一步,你要问的是:

用户买你这类产品,是想解决什么问题?
是为了变得更方便、节省时间,还是为了表达品味、身份、态度?

例如,你卖的是人体工学椅:

  • 有一群是“被腰椎问题逼来的用户”,他们在意的是“缓解疼痛、医生推荐、坐久不累”;
  • 有一群是“科技桌搭党”,他们更关心“设计、质感、与桌面设备整体搭配”;
  • 还有一群是“远程办公自由职业者”,他们在意的是“装在出租房也好看、不难搬家、售后方便”。

这三类人哪怕都在美国、都在 25–35 岁、都在用 MacBook,你用同一套详情页说话,效果就是天上地下。

3. 行为层面:平台能给你的“可观测线索”

在平台和站外数据中,你可以看到:

  • 搜索词:
    • 搜 “cheap back support chair”的人和
    • 搜 “minimalist ergonomic chair for home office”的人,在一个类目里,但显然不是同一类型。
  • 浏览路径:
    是否会“看完详情页再看问答再看差评”,还是“看到首屏价格就直接下单”?
  • 加购与复购:
    一些用户永远在加购,不下单;另一些用户复购频率很高,但客单价稳定。

通过这些行为线索,把用户按“喜欢/讨厌什么”分几种类型,就已经足够实用。


五、把“喜欢什么/讨厌什么”落在实操上:跨境卖家可以怎么做?

如果只停留在概念层面,这些分析没法帮你多卖一单。下面说的,是可以直接搬回店里用的做法。

1. 先用一句话给每种“用户类型”下定义

不要一开始就想做 10 种、20 种人群类型,先从 3–4 种最主要的类型做起

比如你在做欧美市场的小家电,可以先尝试:

  • “效率控”:讨厌浪费时间,喜欢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;
  • “颜值控”:讨厌难看的电器破坏家装,喜欢极简设计、隐形收纳;
  • “预算控”:讨厌价格不透明、隐形收费,喜欢实在优惠组合。

给每一种类型写一句话:

这个人典型的一天是什么样?
Ta 在什么情境下想到要买你的产品?
Ta 最担心什么?最讨厌什么?

这一步看似主观,实际上是在帮团队建立一个更贴近“真实人”的刻画,而不是冷冰冰的“25–34 岁女性”。

2. 用“喜欢/讨厌”重写你的产品页与广告

拿“效率控”举例:

  • 他们喜欢:
    • 一眼看到“能省多少时间”的承诺;
    • 简单粗暴的操作方式(比如“一键启动”“预设场景”);
    • 真正有用的对比——比如“传统方案要 3 步,现在 1 步搞定”。
  • 他们讨厌:
    • 为了好看而牺牲功能的设计;
    • 一堆花哨的营销话术,却看不到实际节省的成本或时间;
    • 复杂的安装、调试流程。

那你的产品页首屏,就要放的是:

  • 清晰的场景:
    “早上 8 点出门上班前,3 分钟搞定早餐和咖啡”。
  • 醒目的承诺:
    “比传统方法节省 40% 时间”。
  • 真实的用户评论截屏:
    “我本来不相信会更快,结果第一周上班不再迟到”。

而不是写一堆“创新科技”“北欧设计风格”这种谁都能写的话。

同理,对“颜值控”的类型,你可以:

  • 用更多的空间展示产品在家里的摆放效果;
  • 强调线材收纳、颜色搭配、占地面积;
  • 用对比图展示“买前/买后”的视觉变化。

这就是“用户类型”真正的价值:
同一个产品,你只是换了一套表达方式,就能同时扣动不同人群的心弦。


六、从广告到运营:如何基于“用户类型”做全链路优化?

在麦肯锡关于个性化价值的研究中,能真正把个性化做好的公司,其营收增长可以比同行高出 40%。
对跨境卖家来说,这种差距表现在:同样投广告,有人越投越亏,有人越投越稳。

想把类型思维用在全链路,可以从三个落点开始:

1. 广告素材:一则素材对应一种类型,不要幻想“全能海报”

很多卖家习惯做一张“万能主图”:

  • 既要讲品质
  • 又要讲优惠
  • 还要讲品牌故事
  • 最后再加一点场景图

结果是:每种类型的用户都觉得“还行,但没有特别打动我”。

更好的做法是:
为不同用户类型分别做少量高质素材,比如:

  • 给“效率控”的素材:用前/用后对比、倒计时、早晚场景;
  • 给“颜值控”的素材:干净的家装场景、色彩搭配、简洁字幕;
  • 给“预算控”的素材:清晰的价格对比、套餐说明、长期成本对比。

然后根据投放后台可见的行为,测试哪种素材对应的受众表现更好,再反向推回“我的核心用户类型是哪几种”。

2. 运营节奏:不同类型的用户,用不同方式“养”

  • 对“效率控”,你可以在售后邮件里重点推“快捷使用技巧”“隐藏功能”;
  • 对“颜值控”,可以定期发“搭配指南”“用户家装分享”;
  • 对“预算控”,则可以推“老客户专属组合包”“节日囤货攻略”。

这不是为了“复杂化你的运营”,而是为了让用户在每一次触达中都感觉到:

“这个品牌是真的知道我在意什么。”

3. 产品矩阵:别指望一个 SKU 打穿所有类型

当你逐渐摸清几个重点用户类型,就要考虑:

  • 哪些类型值得为 Ta 设计专属款?
  • 哪些类型可以用配件、套装、服务去承接?
  • 哪些类型不适合你现在的供应链,反而应该主动放弃?

很多成熟的跨境品牌,其实背后就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选择:只服务 2–3 种目标用户类型,把产品线围着他们设计。


七、常见三大误区:越是卖得好的卖家,越容易掉进去

做类型细分时,有三个坑特别常见:

  1. 把“国家刻板印象”当成类型
    例如简单地认为“美国人都喜欢大”“日本人都喜欢小巧”“德国人都追求耐用”——这些有一定统计倾向,但远不足以指导你具体的产品与内容设计,很容易让团队锁死在刻板印象里。
  2. 把“平台人群标签”当成终点,而不是起点
    广告平台给的兴趣标签、类目标签是非常有用的工具,但只是帮你找到“可能对这类产品感兴趣的人”。
    真正的类型划分,仍然要靠你自己的数据和对用户的理解去抽象。
  3. 追求一次性把用户划分得“非常精细”
    很多团队一上来就想做 8 类、10 类用户类型,结果最后没人记得清楚每一类的画像。
    实际上,更建议从 3–4 类最典型的类型开始,把它们做到极致,再慢慢迭代。

寄语:从“人群包”到“人”,跨境卖家的真正升级

跨境电商真正的竞争,不再是“谁的广告预算更大”,而是:

谁更早地把“人群包”拆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。

当你开始用“喜欢什么 / 讨厌什么”去理解一群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用户,你就不再只是一个“卖货的人”,而是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:
——理解他们的生活节奏、情绪触发点和隐秘的烦恼。

在这个意义上,用户类型并不只是一个营销工具,而是你与用户之间的一座桥

  • 一端连着你的产品、供应链、客服、运营;
  • 另一端连着用户的真实生活——他们下班回到家那一刻的疲惫,他们拆箱时的小期待,他们深夜翻看账单时对“这笔钱值不值”的衡量。

当你能在这座桥上走得越远,你就越不需要靠“碰运气的爆款”来维持生意,而可以在一个持续增长的跨境市场里,稳稳地占住属于自己的那一桌——
那桌真正懂你、也被你真正理解的用户。

相关推荐

评论 ( 0 )

暂无内容,可通过【外观 - 小工具】添加

扫码关注

qrcode

联系我们

qrcode

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