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境关条
Ctrl + D 收藏本站
当前位置:首页 » 跨境头条

美国电商仍在扩张,中国制造韧性再获验证

mogoec 2025-10-17 50

在全球地缘经济形势不断演变的大背景下,不少跨境卖家对美国市场的可持续性产生疑虑。近期,有声音宣称美国将于 2025 年 11 月起对中国商品加征 100% 的关税。但与此同时,中国制造在美国市场的深度渗透与竞争优势并未因此减弱。事实上,许多跨境卖家在逆境中仍维持或实现增长,这背后正映射出美国对中国制造的“依赖症”,以及美国电商市场的结构性机会。

1. 美国电商与整体消费:稳中有进

首先,从宏观数据来看,美国电商市场仍在持续扩张。根据美国商务部最新季度报告,2025 年第二季度,美国电商零售额(经过季节性调整)为 3042.09 亿美元,同比增长 5.3%(相对 2024 年同期)。在此期间,电商在整体零售中的渗透率也稳定在约 16.3% 左右。

此外,按 Digital Commerce 360 的预测,2024 年美国电商总规模已达约 1.10 万亿美元(同比增长 7.5%),2025 年有望继续增长至 1.20 万亿美元。 虽然有预测因关税因素而调低增长预期(如 eMarketer 预计 2025 年电商增速或放缓至 5%),但在整体经济环境偏弱、实体零售承压的背景下,电商仍具有更强韧性。

在月度层面,Digital Commerce 360 报告指出:2025 年 8 月美国线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10.1%,刷新当月历史纪录。这一点印证:即便在宏观环境不佳时段,消费者的线上消费趋势仍在持续推进。

在这种大环境下,跨境卖家若能准确捕捉品类与流量入口,就有可能在波动中寻得突破口。

2. 美国高度依赖中国制造?脆弱说法背后的真实图景

在评论中,“美国严重依赖中国制造”是常被提及的论断。但究其“依赖度”的高低、边界与趋势,需要借助数据来校准。

2.1 总体进口份额与趋势

据联合国 COMTRADE 数据,2024 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总额为约 4626.2 亿美元。 这在美国对外进口总额(据 USImportData 统计,2024 年美国进口总额约 3.35 万亿美元)中占比约 13.8%。 此外,根据 Supply Chain Dive 的分析,中国在 2024 年占美国整体进口交易的比例约为 11%。两者数据差别提醒我们,不同来源、统计口径与计算方式可能导致显著波动。

部分研究指出,美国官方统计的“中国进口比重下降”可能被高估。纽约联储 Liberty Street Economics 就提到,从中国官方出口数据来看,中国对美出口占比的下降幅度仅为 2.5 个百分点,远小于美国数据显示的降幅。这意味着,中国制造在美国进口链条中的地位,并未像部分解读那样骤然滑落。

2.2 核心品类中的竞争壁垒

更具代表性的,是在“电气电子产品”“家具家居”等关键品类上的市场占比。

  • 电气电子设备:根据 Trading Economics 引用联合国 COMTRADE 数据,2024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电气电子设备额约为 1270.6 亿美元。 如果将其与美国整体电子产品进口规模对比,可见中国依旧占据重要一席。USITC 报告也确认,中国是电子产品进口的重要来源国。
  • 家具与家居:虽然公开统计里专门区分中国制造家具的精确占比较少,但在国际贸易报告和行业报告中,家具、 bedding 和家居装饰类商品一直被视为中国出口美国的重要方向。) 一些跨境卖家通过观察亚马逊、Wayfair 等平台的供应链布局,也能感知中国家具与家居配件产品在美国线上渠道中的占比优势。

这些数据表明:在诸多中高附加值品类中,中国制造的规模效应、成本控制、产业链完整性仍然构成强大竞争壁垒。

3. 那些逆势而行的卖家:案例与策略意义

在政策和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,一些跨境卖家仍在美国市场实现逆势扩张。结合公开信息与业界观察,可以提炼出若干可借鉴策略。

3.1 选品聚焦高技术、高差异化—电子消费品与智能家居

正如你在材料中提到的,Anker(安克创新)在北美市场上半年的收入就实现了强劲增长,其主要靠的是数码充电器、快充配件、便携充电设备等差异化产品。事实上,中国消费电子品牌凭借对于元器件、芯片、生产制造链条的熟悉和敏捷迭代能力,在美国市场多有亮眼表现。

此外,智能家居在美国市场仍然处于上升通道。你提到追觅科技的扫地机器人在北美首发就取得不俗成绩,这也与这一类产品在美国的本地需求升级相吻合。行业研究显示,美国消费者对智能、便捷、节能、家居自动化的诉求正在上升,因此这一类产品如果能在品质、服务、配套方面做出区隔,就有机会获取高于普通品类的增长率。

对于跨境卖家而言,几个操作方向尤为值得关注:

  • 差异化功能化:例如在智能家居中加入健康监测、语音交互、节能场景联动等特色。
  • 模块化与配件生态:主设备之外的配件市场通常更容易打开,利润空间也更大。
  • 软件与服务延伸:通过固件更新、APP 云服务、增值内容订阅等方式,为硬件加价值。

3.2 品牌下沉与年轻群体好感度窗口

你在材料中提及:针对某些中国品牌调研中,82% 的 Z 世代对其好感度高于一般美国成年人群。虽然我们无法查到这一“82%”的公开来源,但多项市场调研确实支持“年轻人对跨境品牌态度更开放”的趋势。

根据 Digital Commerce 360 的报告,美国电商热度整体继续上升,消费者也更愿意探索非传统品牌。 FTI Consulting 的《2025 年美国线上零售报告》则指出,Direct-to-Consumer(DTC)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跨境品牌采纳,以建立直接触达用户的品牌资产。

对于跨境卖家来说,这意味着:

  • 要在品牌声量、社交媒体与消费者心智上投入(内容营销、KOL 合作、种草策略)。
  • 要把“高性价比 + 创新点”做得明确可识别,使消费者愿意“尝试”新品牌。
  • 要持续运营用户生命周期:从初次购买到复购、推荐的路径要设计得流畅。

3.3 独立站 + 本地化支付优化:电商格局重构中的分水岭

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:在面对关税、平台政策与渠道不确定性时,独立站正在成为值得重视的渠道。很多跨境卖家正从单纯依赖 Amazon / Walmart / eBay 等平台,向“平台 + 独立站”双轨策略转型。你在材料中提到,Anker 在 2025 年上半年其独立站营收同比增长 42.64%,显著超过平台部分,这类说法虽需进一步核查公开财报,但趋势逻辑具有合理性。

在独立站运营中,支付链路与体验优化是关键瓶颈之一。美国消费群体对支付方式有较强习惯性,钟爱 Apple Pay、Google Pay、PayPal、信用卡和 BNPL(“Buy Now, Pay Later”)等方式。若一个商城只支持标准信用卡支付,而不能兼容这些主流方式,很可能导致较高的购物车弃单率。

根据 PYMNTS Intelligence 针对美国 3,500 多名消费者的调研,多样化支付方式是减少弃购率的重要因素。因此,跨境卖家可以考虑:

  • 整合涵盖主流信用卡、Apple/Google Pay、本地钱包、BNPL 等支付方式;
  • 使用成熟的收单方案与风控引擎(如材料中提及的派安盈 Checkout);
  • 优化本地结账流程:减少步骤、预填信息、本地化界面;
  • 监控支付失败率、拒付率、支付时长等关键指标,并做持续迭代。

3.4 库存与物流布局近岸化 / 本地化

在关税壁垒、供应链不确定性与时效性要求提升的环境下,很多跨境卖家已开始探索近岸(nearshore)、友岸(friend-shore)或本地仓策略。一旦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,sit on shore 的库存(即把部分货物预先运至美国本地仓)会成为一种对冲路径。

这一策略需要较高的资金与风险管理能力,因为预售预测、仓储费用、物流成本、库存积压风险都比较高。但对于具备规模和运营经验的卖家而言,这正是建立壁垒、提升竞争力的方向之一。

3.5 动态价格与补贴策略应对关税波动

在政策不确定时期,卖家在定价策略上要具备足够弹性。一方面,要提前测算关税上升对成本的潜在冲击;另一方面,也可以利用短期促销、折扣、补贴等方式来缓冲消费者感知价格上涨。

在美国,“大促+折扣”机制仍是电商流量获取与转化的重要手段。2025 年美国在线零售商在 8 月份就实现了同比 10.1% 的增长——折扣季和促销正成为跨境卖家在高竞争环境中争夺流量的关键战场。

此外,卖家也可考虑将部分产品价格设定为“关税敏感区间”(即稍微降低利润但拉动销量)以维持市场声量。

4. 未来风险与备选市场:做强也要做稳

在拥抱美国市场机会的同时,跨境卖家应具备风险意识与应变能力。

  • 政策降温风险。如你的材料中提到的特朗普 100% 关税讲法,暂未被美国政府正式确认。在实际操作中,卖家应关注关税最终落地规则、豁免名单、阶段性调整等细节。
  • 合规审查加强。近年来美国多部门(如 FCC、海关)对跨境电子产品、安防设备、通信产品等的合规性要求在加强。最近就有消息指出,美国几大线上平台下架了数以百万计涉嫌违规的中国产品。 卖家必须强化合规体系(认证、标签、备案等)。
  • 渠道替代与竞争加剧。若政策壁垒加厚,更多卖家可能转向近岸生产或其他市场,竞争压力会进一步加剧。在这种背景下,品牌力与运营能力将成为关键竞争要素。
  • 多市场布局必不可少。除了美国,对欧洲、东南亚、南美、非洲等市场的通路和品牌布局不应放松,合理分散风险、优化资源配置,将更有利于长期稳定的发展。

5. 给跨境卖家的四个策略建议

策略方向关键举措要点提示
聚焦高壁垒品类主攻消费电子、智能家居、配件生态等差异化功能与配套服务为竞争利器
品牌声量下沉在社交平台、KOL/UGC、内容营销上投入对年轻消费群体(Z 世代)塑造品牌好感度
独立站 + 支付优化整合多种支付方式、优化结账流程、使用本地化收单方案降低弃购率,提升复购率
库存物流近岸化部署美国产能 / 本地仓 / 近岸仓缓冲关税冲击,提高时效与体验
敏捷定价与促销机制设计应对关税波动的灵活定价/补贴策略拉动销量、维护消费者信心
合规与风险防控加强认证、备案、检测、合规审核避免被平台或监管部门下架 / 处罚

寄语:逆势背后的理性布局

“美国离不开中国制造”虽是一句颇具情绪张力的论断,但从数据和市场实践看,其内核并非臆想。中国在多个制造链条上的深度参与,使其在竞争优势上具备天然优势。即便在政策紧张和不确定性加剧的环境下,仍有跨境卖家在美国市场取得正向突破。

未来的胜负,既要看谁能把握宏观风口,也要看谁能在选品、品牌、渠道、支付、物流与合规这条“神经系统”上打磨精细。对跨境卖家而言,美国市场依旧是不可放弃的一张王牌,但必须用“长期的、耐心的、弹性的”策略去参战。

如果你愿意,我可以继续为你汇总几个在美表现优秀的跨境品牌案例(含财报、品类、打法)作深度拆解,助你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切入口。要吗?

>>> 关注本站,每天分享跨境电商前沿资讯 Ctrl + D 收藏本站/收藏为书签 

相关推荐

评论 ( 0 )

暂无内容,可通过【外观 - 小工具】添加

扫码关注

qrcode

联系我们

qrcode

回顶部